在線氨氮監(jiān)測儀通過納氏試劑法、水楊酸 - 次氯酸鹽法等化學反應實現(xiàn)氨氮濃度監(jiān)測,運行中會產生含殘留試劑(如納氏試劑、水楊酸、次氯酸鈉)、反應產物及水樣基質的廢液。此類廢液若處理不當,易造成水體富營養(yǎng)化、污染土壤,或因試劑毒性危害生態(tài)與人體健康,需遵循 “分類收集 - 合規(guī)處理 - 全程管控” 原則,具體處理要求如下: 
一、廢液特性與收集存儲要求 處理前需明確廢液成分特性,規(guī)范收集存儲環(huán)節(jié)。廢液核心成分含氨氮(未完全反應的目標物質)、化學試劑(納氏試劑含汞鹽,水楊酸 - 次氯酸鹽法含氧化劑與有機顯色劑)及少量懸浮雜質,部分試劑具有毒性、腐蝕性,需避免直接接觸與隨意排放。收集時需使用專用耐腐蝕容器(如聚乙烯、聚四氟乙烯材質),容器需標注 “氨氮監(jiān)測危險廢液”“收集日期”“成分說明”(如含汞試劑、氧化劑),嚴禁與其他類型廢液混合(如含重金屬、強酸的廢液),防止發(fā)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。存儲環(huán)境需陰涼、通風、遠離火源與食品,溫度控制在 5-30℃,避免高溫導致試劑分解或容器變形;廢液存儲量達容器容積 2/3 時需及時處理,存儲周期不超過 7 天,防止廢液變質或泄漏。 二、小批量常規(guī)廢液處理要求 針對日常運行產生的小批量廢液(單日產量<10L),需經預處理達標后處置。第一步 pH 調節(jié),廢液若呈強酸性或強堿性(如納氏試劑法廢液偏堿性),需加入對應酸堿調節(jié)劑(如稀硫酸、氫氧化鈉溶液),將 pH 值中和至 6-8,避免腐蝕后續(xù)處理設備或引發(fā)二次污染。第二步去除特征污染物,含汞廢液(如納氏試劑廢液)需加入硫化鈉溶液,使汞離子生成硫化汞沉淀,攪拌反應 30 分鐘后靜置 1-2 小時,待沉淀完全后用 0.45μm 濾膜過濾,沉淀需裝入密封袋標注 “危險廢物”,單獨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;含高濃度氨氮的廢液,可通過吹脫法(通入壓縮空氣)或加入次氯酸鈉溶液(適量,避免過量產生余氯),降低氨氮濃度至接近排放標準。預處理后的廢液需檢測關鍵指標(如氨氮濃度、汞含量),確認符合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(GB 8978-1996)后,方可排入具備接納條件的市政污水管網,嚴禁直接排入自然水體。 三、大批量或高濃度廢液處理要求 若廢液批量大(單日產量≥10L)或污染物濃度高(如氨氮>100mg/L、含汞量超標),需采取集中專業(yè)處置方式。首先需密封廢液容器,檢查密封性防止運輸泄漏,運輸過程需遵守危險廢物運輸規(guī)范,使用專用運輸車輛,配備防泄漏、防腐蝕應急物資(如吸附棉、中和劑)。其次需聯(lián)系當?shù)鼐哂形kU廢物處置資質的單位,提交廢液成分清單與檢測報告,按處置單位要求進行包裝、標識,確保廢液信息與處置記錄可追溯。若監(jiān)測站長期產生高濃度廢液,需與處置單位簽訂長期合作協(xié)議,建立定期回收機制(如每周 1 次),避免廢液長期存放引發(fā)風險;處置完成后需留存處置單位出具的轉移聯(lián)單與處置證明,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,便于環(huán)保部門檢查。 四、處理過程安全與環(huán)保準則 處理全程需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與環(huán)保要求。操作人員需穿戴全套防護裝備,包括耐酸堿手套、護目鏡、防毒口罩、實驗服,避免廢液接觸皮膚或吸入揮發(fā)氣體;操作時需在通風櫥或通風良好區(qū)域進行,必要時開啟排氣扇,降低空氣中有害氣體濃度。處理工具(如攪拌棒、過濾裝置、容器)使用后需用去離子水沖洗 3 次以上,清洗廢水需納入廢液處理流程,不可直接排放;若發(fā)生廢液泄漏,需立即用專用吸附材料覆蓋,避免擴散,吸附后的廢棄物按危險廢物處置。同時需建立廢液處理臺賬,記錄每次處理的日期、量、方法、檢測結果、處置單位信息,確保處理過程可追溯,符合環(huán)保監(jiān)管要求。
|